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缺口(Gaps)

逃逸缺口(runaway gaps)

逃逸缺口又稱為連續缺口(continuous gaps)或是衡量缺口(measuring gaps)。它的發生頻率較低,但具重要的技術指標意涵。逃逸缺口的發生,主要發生在價格趨勢出現筆直的走勢情況,即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之中出現。

趨勢初期由承接期發動後,將呈現加速發展現象,並且伴隨著大的成交量。在這個過程中,激情的追逐常會發生寬大的缺口,這代表著巨量換手成功。並且這個缺口的出現,也確保了主升段的持續走勢,所以就整個趨勢的長度來看,第一個逃逸缺口透露出市場對後勢的看法,認為還會持續既有的趨勢,並且幅度會相當,如此才足以吸引一批換手量。

所以當第一個逃逸缺口出現時,大致便可衡量出整個趨勢的長度,缺口代表著趨勢只進行了一半的意涵。在一段上升或下降的走勢中,逃逸缺口可能出現二、三個,這代表著市場的激情可能使行情延伸更大,則趨勢中點的衡量可以用第一個及第二個缺口的中點來當作趨勢走勢的中點。

應用原則 
逃逸缺口需配合大量成交量,以代表換手成功意涵。則此時可以作為趨勢只走了一半的訊號。  如果發生二個以上的逃逸缺口,則可以用第一個及第二個缺口的中點作為趨勢的中點。 逃逸缺口不易被填補,因為它多是發生在走勢順暢的時候。所以當一個缺口在幾天內便被填補,則應懷疑其為竭盡缺口而非逃逸缺口。
缺點
一般人很容易將竭盡缺口誤認為逃逸缺口,而誤判行情。
補救措施 
通常在行情快速發展中,第一個缺口必定是逃逸缺口。就保守情況而言,除非有特別的理由,否則不要對第二個以後的缺口抱太樂觀的期待,因為它們很可能是竭盡缺口

竭盡缺口(exhaustion gaps)

                           

代表一個走勢的末端,趨勢力道衰竭的象徵。一般而言,跳空缺口是市場力道的展現,尤其是帶量的跳空缺口。然而,在缺口發生後如果無後繼之力,走勢為之停頓時,則顯示這個缺口是市場的最後一道力量,之後市場已無動能再維持原有的趨勢了。因此最後這道將市場動能全部耗盡的缺口,所顯示出來的意涵便暗示了市場的力道將可能出現竭盡態勢,進入整理或反轉的可能性大增。   
 
竭盡缺口如同逃逸缺口,亦是發生在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中。但竭盡缺口則是由盛而衰的表徵。不過,當在快速的漲勢或跌勢中,必須去分辨竭盡缺口或是逃逸缺口。由於快速走勢的第一個缺口一定是逃逸缺口,因此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以逃逸缺口的發生位置當作走勢的中點,來計算整個趨勢的長度,從而便可判斷該處所發生的缺口是不是竭盡缺口。另一個判斷的方法則是成交量,如果當天爆出不尋常的巨量(相較於先前的價格走勢)並且寬度更寬大時,則很可能是一個竭盡缺口。
就是否被填補的角度來觀察,則竭盡缺口通常很快便會被填補。這個填補的意涵即為趨勢中斷之意。至於後續的發展,可能是整理型態,亦可能是反轉型態。 
應用原則
竭盡缺口不代表反轉訊號,但竭盡缺口的發生,代表原來的走勢將被中止。這時候應該暫時出場觀望,
因為後續有反轉的可能。
缺口被填補,代表這個缺口是竭盡缺口的確認。
缺點
與突破缺口一樣,竭盡缺口亦可能發生在成交日中,而非二個成交日間。
補救措施
發生在成交日中的竭盡缺口,代表缺口的發生當日即被填補。這便是單日反轉訊號,其技術面上是屬於整理型態更為弱勢的格局。


楔形(wedges)


楔形的價格型態類似於三角型態,也是發生在價格整理的一種常見型態。在價格出現上下小幅波動的整理期間,楔形的波峰/谷連接所形成的趨勢線亦是呈現收歛的(這點與三角型態相同),但與三角型態不同的是,其收歛的趨勢線是呈現相同的(向上或向下)走勢。上升楔形常發生在空頭走勢的反彈波,為技術面轉弱的表徵。上升楔形並無明顯的上檔障礙須要突破,但價格走勢卻像是被框住,顯示雖然買方亟力想掙脫空頭走勢,但力道不足以致於無法有效突破上方趨勢線,形成想突圍卻陷入區間中的情況,因此一旦跌破下方趨勢線,便將快速的再展開既有的空頭趨勢。上升楔形除了發生在下降趨勢中形成的一個連續型態外,上升楔形亦經常發生在漲勢的末端,而成為頭部,之後便發生一波快速的下跌走勢。而下降楔形與上升楔形不同之處在於,下降楔形在價格發生突破後,不會像上升楔
形一樣快速變化,下降楔形價格突破後多半形成圓形底的型態,價格緩步上升。而上升楔形與下降楔形都是價格的停頓走勢,但造成停頓的原因是趨勢力道需稍作休息才能繼續前進,為漲多或跌多了的休息,因此後繼趨勢不變。
應用原則
由於楔形是一種短期至中期的趨勢型態。所以它適合用在短線上的交易。
楔形的成交量型態類似於三角型態,即在發展中的成交量會持續萎縮。
如果在下跌走勢發生上升楔形,則可推斷其應該為反彈波,而不是多頭的第一波,須注意後勢的空頭走勢。
缺點
有時楔形結構與三角型態相近,但二者的趨勢意涵完全不同。需分辨清楚。
補救措施
認清其特質,楔形結構的價格波動較緊密,且二條趨勢線斜率明顯向上或向下。因此若發現趨勢線的其中一邊趨近

水平,則這樣的排列應該都是直角三角型態。

頭肩型態


頭肩排列是常見的反轉型態。這種排列可分為頭肩頂及頭肩底,前者是發生在行情的高峰時期(如圖a),後者則形成於行情的底部(如圖b)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它的形成原因,以頭肩頂為例,在一波強勢上漲,因為獲利了結賣壓而使得漲勢暫歇,此時的獲利了結將顯現出成交量放大的情況,並且價格作小幅度的拉回。 這便構成了「左肩」,但這時還看不出來將形成頭肩頂。     
在拉回之後,行情再度延續原來的上漲趨勢,股價再創新高,並配合大成交量(通常與左肩的成交量相當)。而後又再於另一波的獲利了結而拉回,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回檔的價位會低於左肩的峰位,於是形成了「頭部」。由於左肩的峰位伴隨著大成交量,因此當這波回檔跌破左肩峰位時,持股信心已受影響。在拉回整理後行情雖然再延續既有趨勢上漲,第三波的漲勢便不如之前的強,不僅價格峰位低於頭部峰位,且成交量亦明顯縮小。顯然經過二次的獲利了結拉回後的上攻,市場欲介入的投資人已大幅減少,多頭勢力退卻,顯示一般人對後勢的看法已發生了變化,這是使得行情反轉的可能性大為提高。這是「右肩」。而當行情跌破頸線時,為持股信心瓦解的開始,套牢賣壓紛紛出籠,配合著爆量,行情開始反轉。
應用原則 
 二個折返點所連結而成的線稱為頸線,頸線為重要趨勢線。在上升趨勢中,一旦價格跌破頸線,或在下降趨勢中,價格突破頸線,則為趨勢反轉訊號。頭肩頂()為技術分析上十分明顯且可靠的訊號。

  須注意成交量變化情況。在左肩及頭部時,須配合大的成交量。所謂大的成交量為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與前一個上漲波相較而言,成交量具明顯的變化。頭肩底的一個重要特徵為,右肩的成交量將明顯縮小。是判斷頭肩底的重要依據。一旦頭肩底完成,且價格穿越頸線,配合成交量爆量,則稱為訊號被確認,趨勢開始反轉。 一旦頸線被突破,則目標漲()幅將是頭部與頸線之間的距離。

M頭與W底



雙重頂底發生在大波段的價格走勢之後,代表趨勢發生反轉。當價格自第二個波峰下拉後低於二峰間的谷底時,則M頭完成。其後將發生一波下跌走勢,幅度則約和頭與頸線間的距離相當。所謂雙重頂是指價格上漲到某一程度後,出現較大的成長量,隨之則呈現小量拉回,接著價格再度上漲到幾乎與第一個波峰相同的高度,量亦放大,但是卻小於第一個波峰的量。而這個量縮是一個弱勢格局,當價格再度拉回時,跌破頸線,則雙重頂完成,趨勢反轉發生。並非二
個波峰出現便是一個雙重頂,真正的雙重底其實不常見。許多雙波峰的出現其實僅是一個整理型態而已,之後價格持續往原趨勢前進,而非反轉。在上漲趨勢中,第一個波峰帶著大量後拉回是正常現象,價格上漲遇到獲利賣壓而拉回是合理的。但如果趨勢維持,則拉回的幅度不應太大,不應超過20%,否則是一種弱勢格局的訊號。另外,真正的雙重頂的二個高峰出現的時間可能在數週至數月之久,時間過近的雙峰可能只是整理。在第二個波峰拉回後若跌破原來支撐線,則顯示在心理壓力因素下,後續的賣壓將湧現,引發另一波價格的下跌。


應用原則
  雙重頂的二個波峰的高度相近,且發生時間間隔數週至數月。當價格跌破頸線時,則顯示將發生一波下跌走勢。
  雙重底性質則與雙重頂類似,但上下相反而已。雙重底的二個谷底是市場對價格底限的測試,經過二次測試不破顯示測試成功,代表市場認為的低點。但測試成功不代表價格便會反轉,價格須在頸線帶量突破,則趨勢的反轉型態才告確立。
當第二個峰無法有效突破第一個峰時,便為弱勢格局走勢。

偶爾會出現三重底(),其特徵為第三個波峰()的高度與先前接近,但成交量更少。但這個型態罕見。

圓形頂(底)rounded tops/bottoms


圓形頂 ()又稱為碟形 (saucers)或碗形 (bowls), 是一種可靠的反轉型態,但並不常見。圓形頂()的價格排列在外緣呈現平滑的圓弧形態,並且沒有突出的相對高點或低點。在形成的時間上,圓形頂()的形成時間約在數週至數月之久 。 當圓形頂()形成時,價格趨勢將反轉。由形成的形態來看,圓形頂 ()事實上可以視為頭肩頂 ()的複雜形態。它可以視為是多空勢力明顯逐步轉移的形態,而頭肩頂()則是數波多空強烈交戰的結果。


應用原則

圓形底的成交量形態與價格形態類似,成交量在跌勢延伸的圓形底初期量稍大,之後在多方仍然怯弱下,成交量逐漸縮小並極度萎縮,但多方勢力會漸漸佔優勢,最後配合成交量逐漸放大而產生一波延伸性的漲勢。所以價格開始揚升並且成交量放大的時點進場,風險不大。
圓形頂的成交量則無一定的規則,並且在這個頭部形成的過程中,成交量可能都偏高。因此並沒有比較可靠的衡量方法。

壓力與支撐

壓力與支撐
意義 
支撐的意義即為需求集中的區域,亦即潛在的買進力道的聚集區;而壓力則為供給集中的區域,價格達到該區域時,將引發賣方力量出現。支撐與壓力是與趨勢線相關的觀念。趨勢線談論的是未來價格的可能走向,因此在上升趨勢線的下端,存在著潛在不小的買進力量,使得價格持續往趨勢線方向走,這個力量即為支撐。同理,在下降趨勢線的上端,存在著為數不小的賣出力量,使得價格有沿著下降趨勢線進行的傾向,而這個力量即
為壓力。
支撐壓力與價格的型態有密切的關係。某些價格型態,已表現出需求或供給集中的意涵,所以在特定的價格型態下,將會出現特定的支撐或壓力的現象。例如,反轉型態的W底的頸線,本身即為一壓力線,當價格突破頸線(壓力線)後,壓力轉而成為支撐,趨勢反轉。

應用原則 
研究支撐與壓力,必須要了解二項基本的問題:第一個是支撐或壓力可能出現的位置為何?支撐或壓力的力道如何?
支撐或壓力出現的位置
過去發生的波峰或波谷,將是支撐或壓力區域由於供給或需求無法在事前得知,因此要直接觀察支撐或壓力是困難的。但技術分析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便為趨勢的演變將重複發生,因此觀察過去價格走勢將可以發現支撐或壓力的出現。當在某些區域,向上價格的走勢發生折返時,則顯示該區域附近將出現賣盤使得價格折返,因此該區域即為壓力區,尤其是當價格遇到該區域而發生折返的次數越多時,則這個壓力區將越有效。同理,當價格下跌到某些區域時,便發生反彈,則顯示這個區域具有相當的潛在買盤,因而形成一個支撐區。由經驗得知,價格到了該區域附近,發生了折返的現象,而需求或供給的行為模式是具重複性且不易改變的,因此我們將預期,如果價格再度回到該區域時,將再次引發賣盤,而使得價格再度折返,因此過去的波峰位置將預期是壓力形成的區域。同理,波谷的位置將是支撐所形成的位置。

趨勢線為支撐及壓力的所在由於價格走勢有其趨勢,因此所形成的波峰或波谷將隨著長期趨勢而改變,這意味著存在於投資人心中的理想供給價位或需求價位亦會隨著時間趨勢而有所修正。因此,數個波峰或數個波谷將可描繪出投資人心中對供給價位或需求價位之變動趨勢,這即是趨勢線所表現的支撐或壓力線。

短線過熱將形成心理關卡,為壓力或支撐的所在某些狀況下,由歷史資料所推斷的支撐或壓力會出現與目前價位相距甚遠的情況,但這個時候並不表示價格上漲或下跌短期內都不會遇到壓力或支撐。由於支撐或壓力為投
資人心中的供需價位的集中區域,因此,當短線漲幅過大時,市場將會因為大多數人都達到了獲利目標,而造成獲利回吐的壓力。同理,當短線跌幅過大時,將會吸引投資人進場,而造成支撐。以台灣市場而言,短期內若價格漲幅超過約20%時,價格將會有拉回的情況。

整數價位亦為支撐或壓力之所在資人獲利了結或心中理想的買點,通常或設定成整數價位,如4025100等。
因此這種整數價位亦會成為價格的支撐或壓力,但時間不會太長。

經常出現的價位亦顯示其為支撐壓力區當價格經常出現在某數字區域時,許多投資人將會以該常出現的數值作
為其買賣的決策點,因此這種價位將變成一個支撐或壓力區域。

缺點 
支撐及壓力將相互轉換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準則。支撐或壓力並非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概念。當價格向上對某壓力區進行突破前,將不斷的對壓力線作測試(即買盤進攻供給密集區間,並且無功而返的價格行為,如同試探賣壓的強度),每一次測試,都將消化掉一些賣壓。因此,當價格發生突破時,代表市場在該價位的累積需求已超過了供給,亦即突破代表市場參與者的結構發生改變,因而造成突破。在這個時候,市場參與者的信心十足,認定原來的壓力區正是價格上漲起點,未來空間大(這正是這群人買進的理由),因此在這個價位附近都是買點。於是,在原來的壓力區變成了需求密集區域,即支撐區。因此在當價格帶量突破壓力區時,原來的壓力區將轉變成為支撐區。而支撐區被價格穿破後,原有的支撐將轉變成為壓力區是相同的道理。注意!這個結構改變判定必須依靠成交量是否夠大來判定,若成交量不夠大,則不能確定市場參與者是否夠多到足以使結構發生改變,唯有突破配合大量的成交量,才能肯定市場結構發生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均以巨量與否來確認是否為有效的突破的道理。支撐與壓力將相互轉換的另一個原因是投資人心理面轉變的因素。即使同一群投資人,也可能因為價格經常會回到壓力區域,而開始認為即使在壓力區域買進,發生損失的機會也不會太高。尤其是當壓力被突破時,這種心理面的轉折將顯著的發生,使得投資人對買進價位的設定將調整至原壓力區域,很明顯的,這個時候的壓力區已轉變成支撐了。
而支撐轉變成壓力的道理亦同。

判定支撐壓力的力道準則    
支撐或壓力的另一項重要的問題是其力道強度如何。一般而言,判定力道強度的方式,可以從成交量、價位距離、形成時間及測試次數來判定。其中成交量是一個最重要的指標。   

先前的支撐壓力區與現在的時間距離時間較早前所形成的支撐或壓力,可能在隨著時間的經過後,在逐漸的
換手下,力道將逐漸消失。相反的,在近期才形成的支撐或壓力區域,其有效性將會較強。

 測試次數越多的支撐壓力區,顯示其力道強當測試越多次均成立的支撐壓力區,其支撐壓力是顯著的。但 是短時間的密集測試則有助於支撐壓力的減小,因為每一次測試,都會消化掉一部分的力道。例如,價格由25元上攻至30元後拉回至28元,若28元再迅速上攻,則壓力的力道將較前一次小。但是如果測試失敗,價格 遠離後,原來在測試區買進者都將形成套牢,而成為下一波的壓力。此時,測試的次數越多,將顯得力道越強。
判斷支撐與壓力,是研判價格走勢轉折的重要工具。而在應用上,趨勢線、價格型態的頸線以及整數心理關卡
等,都是支撐或壓力的出現區。而支撐或壓力在概念上,是一個區域而不是特定點,因此在繪製支撐壓力線時
,有時可發現以一個支撐區域或壓力區域來表現將更實用。
以支撐或壓力線來實際運用時,將經常會出現假訊號,或是多頭/空頭陷阱。因此必須訂定一個主觀的比率來認
定突破,例如價格的3%。另一個方法便是以支撐或壓力區間來取代3%。在這個時候,當壓力區間的上限遭突破
或支撐區間的下限遭穿越時,則認訊號確立。